常言道: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言语有些夸张,但是很能反映牙痛的疼来的剧烈。本文想换个词:腹痛太多病,有的要人命。下面就讲一例腹痛的病。
患者男,54岁,既往身体健康,生活工作两不误,就是血压略高,高压150mmHg,还爱抽两口烟。1天前吃完午饭突然肚子疼,钻心的疼,满头大汗。肚子不敢按,一按更疼。到医院看病,B超提示肚子里有个血管不太对,就又做了个CT血管成像,结果,医生看了之后一讲把家人吓出一身冷汗,图1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介入科王占奎
图像里红箭头标出的是肠系膜上动脉近段,血管腔外面有一层低密度影。这肠系膜上动脉是啥东东?血管腔外的低密度又是啥东东?肠系膜上动脉是一根树枝一样的血管,从腹主动脉起始,延伸出3-4cm主干后开始分叉,左一根右一根,越来越细,一直到小肚子里。每一根分支对着一段小肠,给小肠供血,而且每一段小肠都只接受自己的分支来的血液,别的分支的不要,也要不来。讲到这大家应该能明白了,肠系膜上动脉是给小肠供血的血管,仅此一家,别无分号。血液就像河水,通过肠系膜上动脉的主干、分支、更小的分支流进小肠壁里面,供应小肠。而肠系膜上动脉腔外侧的低密度影,一般是没有的,有就说明血管有问题,什么问题呢?打个比方,肠系膜动脉是一条河,有主河道(主干),次河道(分支),河道都有河堤,血管壁就是肠系膜动脉这条河的河堤,河堤因为一些原因会决堤,有个破口,这个破口可以是整个河堤都破,也可以是河堤内侧破了一点,没有全部破裂,全部破裂的话,河水(血液)就会流到外面去,留到肚子里,内侧破了一点,河水流不到外面,血管壁这个河堤有点特殊,是分层的,从内到外分四层。是分层就说明层和层之间可以分开,但是得有一定的力才能够分开,内侧破了一点,比如里面两层破了,外面两层没破,血的冲击力又比较大(血压高),那么血流就会把第二层和第三层冲开,流到第二层和第三层中间去,这就是图1里面血管腔外侧的低密度层,就是血液流到了血管壁中间。这种现象在医学上叫做:动脉夹层,也叫夹层动脉瘤。因为血流把血管壁内部生生撕开了一个缝,所以病人会特别疼,而且是一直疼。如果血流持续冲击,会有两种情况发生:1、缝隙越来越长;2、外面的血管壁也被冲开破裂,血液流到肚子里。第一种叫做假腔(缝隙)延长,第二种叫做夹层动脉瘤破裂。因为血管外壁一般比较坚韧,如果管壁中间充血了,压力作用下会把内壁向内压迫,这样一来正常管腔就会变窄,从上游流到远端的血流就会减少,流速也会变慢,小肠会供血不足,甚至缺血。如果全层都破了,血液流到肚子里去了,一则远段血流减少甚至消失,二则全身血管里的血减少,血容量不足,危及生命。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就是这么任性的一个病。轻则让人疼的痛不欲生,重则要命。文献报道发病率约为0.06%,是最常见的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疾病。目前对于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主要有三种:内科保守治疗、腔内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由于既往报道少,医生多依据经验给予治疗,所以目前还没有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随着对该疾病的认识水平提高及检查技术的发展,治疗方式逐渐倾向于内科保守治疗和腔内治疗。对于内科保守治疗失败(腹痛症状无好转,甚至进行性加重)或存在破裂风险(横径 1.5倍于肠系膜上动脉直径或瘤体进行性增大)的患者,建议血管腔内治疗。腔内治疗主要就是封堵破口-即覆膜支架植入。图2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是一种临床少见疾病,病因目前尚未明确,文献报道提示的相关危险因素有: 动脉硬化 、 高血压 、 血管炎 、外伤、肌纤维发育不良等,但部分患者也可以无明显的发病危险因素。既往有学者认为肠系膜上动脉的解剖学特征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发生中起着一定作用:肠系膜上动脉自腹主动脉发出后向前延伸然后呈向下走行,发出侧支动脉供应小肠,大致可分为固定段和活动段两部分,两段移行处血流剪切力最大,血流对血管前壁的冲击作用最强,多数夹层破口位于距肠系膜上动脉开口1.5-3cm的位置血管前壁。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有腹痛、恶性、呕吐、腹 泻、便血等,其中最多见的是腹痛,部分病例无症状。腹痛的发生多数与夹层假腔扩张,压迫真腔,引起急性或慢性肠缺血有关。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有CT和超声、MRI和造影,增强CT可发现肠系膜上动脉真假两腔、内膜片、夹层累及范围、破口位置、有无系膜内血肿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