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由于原发于子宫体部,故又称子宫体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55-59岁妇女,40岁以下70岁以上较少。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存环境等的改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科艾星子.艾里
子宫内膜癌发生的信号
极早期患者可以没有任何明显症状,只是在普查或因其他原因作妇科检查时偶然发现。
一旦出现症状,则多表现为:
(1) 子宫出血:绝经期前后的不规则阴道出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常为少量至中等量出血,很少为大量出血。个别也有月经周期延迟者,但表现不规律。在绝经后患者多表现为持续或间断性阴道出血。晚期出血中可杂有烂肉样组织。
(2) 阴道排液:在初期可能仅有少量血性白带,但后期发生感染、坏死,则有大量恶臭的脓血样液体排出。如果有宫腔积脓,可引起发烧、腹痛、白细胞增多,一般情况也迅速恶化。
(3) 疼痛:多半发生在晚期。如癌组织穿透浆膜或侵蚀宫旁结缔组织、膀胱、直肠或压迫其他组织也可引起疼痛,往往呈顽固性和进行性加重 ; 且多从腰骶部、下腹向大腿及膝放射。
(4) 其他:晚期患者自己可触及下腹部增大的子宫或 / 和邻近组织器官可致该侧下肢肿痛,或压迫输尿管引起该侧肾盂输尿管积水或致肾脏萎缩 ; 或腹股沟处触及肿大变硬或融合成块的淋巴结或出现贫血、消瘦、发热、恶液质等全身衰竭表现。
所以, 月经紊乱 两、三个月以上,或出现阴道分泌物异常,或有其它相关不适时,应该及早就医,做阴道超声波检查,测量子宫内膜的厚度等,初步判断是否有问题,必要时再做子宫内膜切片检查,即可早期诊断子宫内膜癌。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 老年妇女切莫将绝经后阴道出血当成 ” 第二春 ” 或 ” 返老还童 ” 的表现。
子宫内膜癌的真正发病原因迄今不明,但其发病的高危因素却长期被人们注意。其危险因素有:发病相关因素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分别是:
(1) 正常的解剖和生理发生变化:如 肥胖 、月经和生殖因素 ( 无排卵、不育、晚绝经、避孕药 ) 等 ;
(2) 相关疾病所致:如糖尿病、高血压、功能性的卵巢肿瘤等 ;
(3) 外部致癌因素的暴露:长期的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如用于乳癌治疗的三苯氧胺也有弱雌激素作用 ;
(4) 生活方式因素和遗传,包括饮食习惯、运动、饮酒、吸烟、以及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等。
如果有上述危险因素的妇女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早期发现发病信号。并在此提醒中年妇女,少吃高脂肪食物,保持不要过胖的身材,是防癌的重点之一 ; 而绝经后出现阴道出血固然容易令人想到子宫内膜癌,绝经前如果出现 月经紊乱 两、三个月以上,且药物治效果不好,必须小心检查是否患了子宫内膜癌,不要一直只当 作 月经紊乱 、激素失调、更年期等处理。还有一些患有大肠癌或乳癌的人或者其家属也很有可能同时或者一段时间后患子宫内膜癌,一定要进行常规的定期检查。
如何预防及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
(1) 可疑患者应做全面细致的检查。对绝经后出血,更年期 月经紊乱 要注意排除此病的可能,那些年轻妇女 月经过多 而治疗 2 ~ 3 个月无效者,应做细胞学检查 及宫颈和子宫内膜活检检查。对于有高危因素者,普查和定期检查更有意义。已证实为内膜腺瘤样增生或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者,根据情况宜行全子宫切除术。
(2) 严格掌握雌激素的适应症,并合理使用。更年期及绝经后妇女更应慎用。应用时间不宜过长,量不宜大 ; 并应严密观察反应。
(3) 特殊人群要定期检查,如长期服用三苯氧胺、有盆腔放疗史或家族肿瘤史者等。
患了子宫内膜癌应该怎么办?
得了子宫内膜癌先不要紧张,应立即到肿瘤专科医院就诊,以得到最佳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应根据其临床分期、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患者全身状况等因素综合 考虑决定。
子宫内膜癌治疗以手术为主,根据分期早晚的不同,行全子宫双附件以及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等,其他尚有放疗、化疗及其他药物等综合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如术前放疗,根治性放疗、手术治疗方式,以及术后辅助放疗或化疗,以及激素治疗等等。患者一定要调试心情,有信心地 配合医生治疗,以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后要密切随访
患者完成规范治疗后,一定要定期到相关专科医院随访。随访时间:一般术后 2 年内,每 3 ~ 6 个月 1 次 ; 术后 3 ~ 5 年,每 6 ~ 12 个月 1 次。定期随访,以便 完成后续治疗,以及尽早发现复发转移或者其它疾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和较高的生活质量。如果发现复发和转移,将根据复发部位和数量等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化疗。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华英
编辑: Dr.K (zhongguokepu@163.com)
审稿:健康科普分会专业专委会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KK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