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医患共同体的可贵实践 (转载)

2017-02-03 07:48 发布

2017-01-24 10:22 来源:光明网 
——浙江同德妇科主任吕雯创立“话疗”模式纪实
  光明网杭州1月24日电(记者 叶辉 严红枫 通讯员 应晓燕)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妇科主任吕雯经长期实践探索出的“话疗”门诊模式,深受患者欢迎。在暴力伤医、杀医案件频发,医患矛盾尖锐的当前,“话疗”却使她24年零事故、零纠纷、零投诉,她的实践为医患关系提供了一个值得倡导的范例。
  医学专家认为,门诊时间一般以15分钟为宜。但我国当前三甲医院的现状却是:“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为应对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医生只能拼命压缩门诊时间;而医疗仪器日益取代医生问诊的现状导致医患沟通越来越少,专家门诊半天要看五六十甚至七八十个病人,很难精准诊断和施治,患者只能二次三次求助级别更高的医院和更权威的专家,这不仅浪费了患者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也侵占了有限的医疗资源,且易发医患冲突。
  吕雯认为,门诊是医生与患者交流的最好场所,医生以聊天的形式与患者沟通,不但能使医生了解患者病因以便精准施治,同时也消除患者的恐病心理。她门诊一般限号约25个,保证每个初诊病人有10到20分钟时间沟通。充分的沟通不但使她诊断准确,也使得她与患者构建起良好的关系。
  “话疗”时的吕雯亲切随和,风趣幽默,诊室里常有笑声,病人紧张焦虑而来,轻松含笑离去,“话疗”使她与患者关系融洽。她对不同的患者会采用不同的方式。一少妇在闺蜜陪同下来看病,因涉及隐私,她坚持让其闺蜜离开。“怎么,你怕我吃了你?”一句玩笑,患者紧张的情绪松弛了。
  对老人,她更多的会去安慰体贴。长兴80岁的俞老太太外阴有肿块来求医,老太太耳背,沟通无法进行,老人很焦急。得知其是教师,吕雯就与她笔谈。20分钟下来,老人放心了:“看了这么多医生,从没遇到像你这么耐心的。”
  对一些需要继续关注的患者,吕雯都会留下联系方式:“需要时给我发微信,能微信解决的就不用来医院了。”
  “有时能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吕雯很欣赏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名言。她认为,除了治病,帮助和安慰病人也是医生的重要职责。一张笑脸,一声温情的安慰都能给患者心灵注入阳光与温暖。
  良好的沟通需要时间。一次,一患者丈夫等得不耐烦了一脚把门踢开:“这么长时间,你们在里面干什么?”吕雯态度严肃而冷静:看病需要时间,难道你希望我给你爱人看几分钟就打发了?后患者替丈夫向吕雯道歉。
  面对频仍的医患冲突,吕雯认为,如果患者是“炸药包”,医生不能是点燃“炸药包”的火,而应是浇灭火苗的水。
  2013年,一病人在门诊时接诊医生要求住院检查,但患者没同意就离开了。结果后来出现了纠纷,患者丈夫扬言要一命抵一命,吕雯出面协调:“这件事医患双方都有责任。医生的责任是未坚持让你妻子住院,你们的责任是没听医生的话住院。你杀了医生能得到什么?妻子没了丈夫,你娘没了儿子,值吗?”
  吕雯以坦诚的态度与患者家属交流,并当场把手机留给对方:“这件事我会负责到底的,你随时可以来找我。”
  一场可能导致伤医的冲突平息了。
  吕雯认为,医生压力太大不良情绪堆积易成“炸药包”,一旦医患都成了“炸药包”并且碰撞,就会炸得血肉横飞。她认为要从制度上保证医生有适度的工作量。病人是看不完的,医生是人不是神。要形成病人预约的制度,专家门诊量太大只能通过分级诊疗等医疗改革来化解,不能把看病难的压力全压在医生身上,医生累倒了怎么为病人服务?
  医学需要人文关怀。吕雯一天最多做16台手术,但术前她都会与患者“话疗”。70多岁的沙老太太宫内膜癌需要手术,但一进手术室就紧张得手脚冰凉。吕雯边与其聊家常,边用手捂热老人冰凉的手,接着又捧住了老人冰冷的双脚,这使老人非常感动,老人情绪逐渐稳定,手术顺利完成。
  出院时,老人动了情:“吕主任,我能不能抱抱你?你是我遇到的最好的医生!”2015年4月,在医院的病友会上,沙老太太讲起吕雯用双手温暖她的双脚时声泪俱下。
  台州一患者患四期卵巢癌,吕雯为她手术后活了3年,复发后丈夫欲送她到上海治疗,她没答应,却专程赶来见吕雯。她说,若吕主任若说不能治了我就不治了。患者把生死决定权都交给自己,吕雯为此感动落泪。而患者却为离世前能见到心仪的医生而欣慰。
  为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吕雯专门建了一个微信病友群,有三四百位“吕粉”,一些小问题她在微信里就给解决了。患者的口口相传使得山东、江苏等地患者组团来找她看病。定居意大利的温州商人刘女士经人介绍请吕雯看好了病,从此她的一大家人一有病便会飞回国内找吕雯看病,即使不是妇科的疾病也找吕雯咨询。
  “话疗”既治身病,也治心病。前不久一30多岁的患者来找吕雯,她因怀疑患癌症已在上海、杭州各大医院查了个遍。吕雯清楚,这又是一个恐癌者。她开始“话疗”:“恭喜你没查出大毛病!”患者很惊讶:“生病了还恭喜?”“没大毛病不值得恭喜?你不需要查了,干嘛一定要把自己查成病人呢?”
  一番“话疗”,患者豁然:“找了那么多医院,没一个医生不让我检查。早一天找你就不会跑那么多医院了!”
  在吕雯的影响下,同德医院妇科26个医生全采用“话疗”门诊。吕雯2012年刚任该科主任时纠纷频繁,“话疗”推广后,2015、2016年两年实现零纠纷。目前同德医院正在总结“话疗”的经验。
  “话疗”不但受患者欢迎,也得到同行的认可和推崇。
  北京妇产医院微创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秘书长段华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人文关怀为特色的“个体化”医疗已成为临床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话疗”一方面让医生对病人及其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便于准确诊断、精准施治;另一方面,也让病人倾诉了痛苦,释放了“病魔”带来的心里负担,增强了对医生的信任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吕雯的“话疗”门诊正是体现临床人文关怀和构建医患共同体的一种可贵实践。
  同德医院院长柴可群教授认为,“话疗”其实是医生“望闻问切”中的“问”的重要一环,目的是获得疾病相关信息,为准确诊断打基础。国内医生的工作量太大,为让挂号的病人得到治疗,他们不喝水、不上厕所、不吃饭,一再压缩时间为患者服务,但患者仍不断抱怨指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患沟通时间太少。吕雯创立的“话疗”门诊为构建新型医患关系提供了经验,值得推广。
  浙江大学妇产医院书记、博导吕卫国认为,大量高档医疗设备的引入,医生的临床诊治逐渐由与病人、体检等向高档设备检查转变,医生与病人交流明显减少。而“话疗”正是在这一现状中应运而生,回归到医学本质的一种门诊方式,这一方式有助于医患关系的缓解。
  一些医学专家认为,“话疗”是新时期缓解医患关系的一个探索,值得肯定,有条件的医院不妨尝试“话疗”门诊。返回光明网首页

2017-01-24 10:22 来源:光明网 
——浙江同德妇科主任吕雯创立“话疗”模式纪实
  光明网杭州1月24日电(记者 叶辉 严红枫 通讯员 应晓燕)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妇科主任吕雯经长期实践探索出的“话疗”门诊模式,深受患者欢迎。在暴力伤医、杀医案件频发,医患矛盾尖锐的当前,“话疗”却使她24年零事故、零纠纷、零投诉,她的实践为医患关系提供了一个值得倡导的范例。
  医学专家认为,门诊时间一般以15分钟为宜。但我国当前三甲医院的现状却是:“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为应对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医生只能拼命压缩门诊时间;而医疗仪器日益取代医生问诊的现状导致医患沟通越来越少,专家门诊半天要看五六十甚至七八十个病人,很难精准诊断和施治,患者只能二次三次求助级别更高的医院和更权威的专家,这不仅浪费了患者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也侵占了有限的医疗资源,且易发医患冲突。
  吕雯认为,门诊是医生与患者交流的最好场所,医生以聊天的形式与患者沟通,不但能使医生了解患者病因以便精准施治,同时也消除患者的恐病心理。她门诊一般限号约25个,保证每个初诊病人有10到20分钟时间沟通。充分的沟通不但使她诊断准确,也使得她与患者构建起良好的关系。
  “话疗”时的吕雯亲切随和,风趣幽默,诊室里常有笑声,病人紧张焦虑而来,轻松含笑离去,“话疗”使她与患者关系融洽。她对不同的患者会采用不同的方式。一少妇在闺蜜陪同下来看病,因涉及隐私,她坚持让其闺蜜离开。“怎么,你怕我吃了你?”一句玩笑,患者紧张的情绪松弛了。
  对老人,她更多的会去安慰体贴。长兴80岁的俞老太太外阴有肿块来求医,老太太耳背,沟通无法进行,老人很焦急。得知其是教师,吕雯就与她笔谈。20分钟下来,老人放心了:“看了这么多医生,从没遇到像你这么耐心的。”
  对一些需要继续关注的患者,吕雯都会留下联系方式:“需要时给我发微信,能微信解决的就不用来医院了。”
  “有时能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吕雯很欣赏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名言。她认为,除了治病,帮助和安慰病人也是医生的重要职责。一张笑脸,一声温情的安慰都能给患者心灵注入阳光与温暖。
  良好的沟通需要时间。一次,一患者丈夫等得不耐烦了一脚把门踢开:“这么长时间,你们在里面干什么?”吕雯态度严肃而冷静:看病需要时间,难道你希望我给你爱人看几分钟就打发了?后患者替丈夫向吕雯道歉。
  面对频仍的医患冲突,吕雯认为,如果患者是“炸药包”,医生不能是点燃“炸药包”的火,而应是浇灭火苗的水。
  2013年,一病人在门诊时接诊医生要求住院检查,但患者没同意就离开了。结果后来出现了纠纷,患者丈夫扬言要一命抵一命,吕雯出面协调:“这件事医患双方都有责任。医生的责任是未坚持让你妻子住院,你们的责任是没听医生的话住院。你杀了医生能得到什么?妻子没了丈夫,你娘没了儿子,值吗?”
  吕雯以坦诚的态度与患者家属交流,并当场把手机留给对方:“这件事我会负责到底的,你随时可以来找我。”
  一场可能导致伤医的冲突平息了。
  吕雯认为,医生压力太大不良情绪堆积易成“炸药包”,一旦医患都成了“炸药包”并且碰撞,就会炸得血肉横飞。她认为要从制度上保证医生有适度的工作量。病人是看不完的,医生是人不是神。要形成病人预约的制度,专家门诊量太大只能通过分级诊疗等医疗改革来化解,不能把看病难的压力全压在医生身上,医生累倒了怎么为病人服务?
  医学需要人文关怀。吕雯一天最多做16台手术,但术前她都会与患者“话疗”。70多岁的沙老太太宫内膜癌需要手术,但一进手术室就紧张得手脚冰凉。吕雯边与其聊家常,边用手捂热老人冰凉的手,接着又捧住了老人冰冷的双脚,这使老人非常感动,老人情绪逐渐稳定,手术顺利完成。
  出院时,老人动了情:“吕主任,我能不能抱抱你?你是我遇到的最好的医生!”2015年4月,在医院的病友会上,沙老太太讲起吕雯用双手温暖她的双脚时声泪俱下。
  台州一患者患四期卵巢癌,吕雯为她手术后活了3年,复发后丈夫欲送她到上海治疗,她没答应,却专程赶来见吕雯。她说,若吕主任若说不能治了我就不治了。患者把生死决定权都交给自己,吕雯为此感动落泪。而患者却为离世前能见到心仪的医生而欣慰。
  为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吕雯专门建了一个微信病友群,有三四百位“吕粉”,一些小问题她在微信里就给解决了。患者的口口相传使得山东、江苏等地患者组团来找她看病。定居意大利的温州商人刘女士经人介绍请吕雯看好了病,从此她的一大家人一有病便会飞回国内找吕雯看病,即使不是妇科的疾病也找吕雯咨询。
  “话疗”既治身病,也治心病。前不久一30多岁的患者来找吕雯,她因怀疑患癌症已在上海、杭州各大医院查了个遍。吕雯清楚,这又是一个恐癌者。她开始“话疗”:“恭喜你没查出大毛病!”患者很惊讶:“生病了还恭喜?”“没大毛病不值得恭喜?你不需要查了,干嘛一定要把自己查成病人呢?”
  一番“话疗”,患者豁然:“找了那么多医院,没一个医生不让我检查。早一天找你就不会跑那么多医院了!”
  在吕雯的影响下,同德医院妇科26个医生全采用“话疗”门诊。吕雯2012年刚任该科主任时纠纷频繁,“话疗”推广后,2015、2016年两年实现零纠纷。目前同德医院正在总结“话疗”的经验。
  “话疗”不但受患者欢迎,也得到同行的认可和推崇。
  北京妇产医院微创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秘书长段华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人文关怀为特色的“个体化”医疗已成为临床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话疗”一方面让医生对病人及其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便于准确诊断、精准施治;另一方面,也让病人倾诉了痛苦,释放了“病魔”带来的心里负担,增强了对医生的信任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吕雯的“话疗”门诊正是体现临床人文关怀和构建医患共同体的一种可贵实践。
  同德医院院长柴可群教授认为,“话疗”其实是医生“望闻问切”中的“问”的重要一环,目的是获得疾病相关信息,为准确诊断打基础。国内医生的工作量太大,为让挂号的病人得到治疗,他们不喝水、不上厕所、不吃饭,一再压缩时间为患者服务,但患者仍不断抱怨指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患沟通时间太少。吕雯创立的“话疗”门诊为构建新型医患关系提供了经验,值得推广。
  浙江大学妇产医院书记、博导吕卫国认为,大量高档医疗设备的引入,医生的临床诊治逐渐由与病人、体检等向高档设备检查转变,医生与病人交流明显减少。而“话疗”正是在这一现状中应运而生,回归到医学本质的一种门诊方式,这一方式有助于医患关系的缓解。
  一些医学专家认为,“话疗”是新时期缓解医患关系的一个探索,值得肯定,有条件的医院不妨尝试“话疗”门诊。返回光明网首页

上一篇: 疤痕妊娠大出血病情凶险 介入科、妇科联手救治成功 (原创)

下一篇: 宫腔镜,早一点发现子宫内膜癌的蛛丝马迹 (原创)

医生其他文章

好孕帮医疗服务咨询

13121369230

为保护你的信息,对话将会加密,敬请放心垂询!

好孕帮助您更快好孕!

医学服务
13121369230

入群免费观看

二维码1
添加微信号,拉你进群 微信号:xiaoguwentangtang
下载二维码
引导图

预约专家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预约成功会及时通知您

郑重承诺,信息保密

预约成功

好孕帮顾问会及时与您确认专家预约时间,请保持手机畅通

*提交后,将会有专业医助与你联系,请留意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