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症 ( Enuresis ) 是指 5 岁以上儿童睡觉时发生的间歇性 尿失禁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虽为自愈性疾病,但有研究显示其发生率在 5 岁时高达 10 ~ 30 %, 7 岁学龄时遗尿发生率为 10% 左右, 且约 2 %左右的患儿持续至成人仍不能缓解。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王庆伟
1. 认知程度
无论患儿最终是否自愈,遗尿症常对患儿及其家庭心理和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可导致其出现多种精神障碍,发生率高达 12 - 14.3 %,并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加。可表现行为障碍如行为紊乱、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也可表现为情感和社交障碍如自尊心严重受挫、自我悲伤、羞耻和烦躁等,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对其父母可造成抚养压力和敏感性增加,责任感降低。
但是,在多数国家父母并未对遗尿症产生足够重视,甚至是医务人员。一方面多数父母和医务人员未认识到遗尿症是一种疾病,同时也认为没有很好缓解方法;另一方面,多数父母在谈及自己孩子夜间尿床时表示不愉快或尴尬,以及对未早期对其关注,而是随年龄而关注程度逐渐增加。上述原因造成目前多数患儿父母采用等待其自身发育或自己进行治疗,甚至采取惩罚措施,仅少数就诊于专业医生。我国仅有 6.08% 患儿寻求专业医生治疗,显著低于西方国家报道。因此,必须对其产生足够重视,早诊断早治疗。
2. 病理生理机制与诊断
目前认为遗尿症发生病理生理机制多与夜间多尿、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和觉醒障碍有关。部分遗尿症患儿失去尿量分泌昼夜节律,出现夜间多尿(定义为患儿的夜间尿量超过同年龄段儿童 年龄预期膀胱容量 130% ,而夜间尿量不包括睡觉前最后一次排尿,但包括早起第一次排尿以及尿布重量变化 );约 30% 遗尿症患儿出现膀胱功能障碍,表现为夜间和或白天逼尿肌过度活跃,容量降低,较小膀胱容量即启动排尿收缩;还可表现为低顺应性膀胱,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和或静态尿道闭合压增加造成功能性或器质性膀胱出口阻力增加以及高排尿压和膀胱不完全排空, 残余尿量增加( 重复测定残余尿量大于 20ml 以上) 等;同时,导致遗尿症发生主要机制为睡眠过程中膀胱达到完全充盈,需要收缩排空,此时却不能引起患儿觉醒。因此,觉醒障碍是遗尿症发生前提,表现为患儿睡眠多较深。
综上所述,遗尿症患儿需要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扫描,视频动态 脑电图 ,排尿日记和尿液电解质检测,鉴别其发病原因,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科学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3 治疗原则和治疗前准备工作
治疗原则 首先,建立患儿寻求治疗的愿望和治愈信心,排除不利的心理因素;其次,指导和纠正日常生活习惯,强调睡眠前限制的液体摄入量,及时排尿和放松心情的重要性;最后治疗方法首选警铃疗法,必要时应用抗利尿剂。
治疗人群 部分 4~5 岁尿床儿童,因其父母非常关注其偶发夜间尿床而就诊,此时多不需要治疗。如果患儿不认为夜间尿床是一种问题,对治疗也不感兴趣,则最好采取观望处理原则。通常开始治疗时间 6 ~ 8 岁。年龄更小儿童很少有能力付出精力和时间进行控尿治疗。
建立治疗愿望和治愈信心 ① 任何一种治疗 遗尿症 方法疗程均常达数周,甚至数月;同时,部分患儿治疗后再次出现夜间尿床。因此,要求患儿自身和家庭有足够寻求治疗愿望和治愈的信心是获得有效治疗的关键。 ② 患儿及其家庭应充分理解 遗尿症 治疗需要积极主动配合,认识到 NE 患儿最终获得治疗成功是建立在患儿和及其家庭较现实期望值和强烈治疗愿望基础之上。 ③ 患儿父母不能对治疗中患儿出现夜间尿床进行惩罚。这将有助于增加患儿治疗的信心,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以及疗效。 ④ 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采取象征性方法填写日程表,记录控尿和夜间尿床次数,以增强患儿治愈的信心。如划一个太阳或星星表示夜间未尿床,划一朵乌云表示夜间尿床。 ⑤ 医生应该对患儿及其家庭充分理解和同情,对其进行积极宣教,使其认识到每年 NE 自愈率就达 15 %,治疗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其缓解率。 ⑥ 临床医生可以通过简单的问题建立患儿寻求治疗的愿望:“你想今天晚上不尿床吗?”、 “你周围夜间尿床的孩子不只你一个,你的同学中就有同样的问题”、“你将来一定能夜间不尿床,我将帮助你实现,但是我不能准确告诉你什么时候你才能每晚都不夜间尿床”、“你的身体一切正常,请你和平时一样进餐、饮水、排尿和排便”、“晚上如果你渴了,记着适量饮水即可,禁忌大量饮水”以及告诉患儿父母“和孩子一起在睡觉前保证轻松愉快度,如给孩子讲童话故事等”。 ⑦ 对家庭破裂,社会不幸,父母丧失耐心和儿童的行为异常等不利心理因素应该予以鉴别。否则,可导致治疗的失败。
调节日常生活习惯 患儿的正确饮食和规律排尿有助于预防和缓解 遗尿症,因此家长应 结合学校老师和学校保健人员的意见,认真制定饮食和排尿时间表。
牢记“一限,二低,三排尿, 便秘 和失禁要治疗”。 “一限”是指患儿下午放学后到睡觉前限制饮水,有助于降低夜间尿量;“二低”是指下午和晚餐低钙和低钠饮食,也将有助于降低夜间尿液产生和临床症状改善。“三排尿”是指患儿夜间睡觉前应该提醒排尿,在父母睡觉前应再次叫醒患儿入厕排尿,而在患儿常发生夜间尿床时间前叫醒患儿再次排尿;“ 便秘 和失禁要治疗”是指如果患儿存在 便秘 和或大便失禁,应该首先对其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