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综合征 是妇女在自然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而出现的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并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综合征候群。围 绝经期综合征 的发病率高达 85% 左右,其中 10% ~ 15% 的妇女因症状严重而影响工作和生活。因此,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防治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目前,中医通过辨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14] 。笔者有幸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跟随导师金哲教授出诊年余,深感她在临床处方用药上的精妙。现总结金哲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如下。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李云波 1 病机 —— 源于肾 中医学古籍中无 “ 围绝经期综合征 ” 这一病名,因其表现将其归于 “ 绝经前后诸证 ” 、 “ 经断前后诸证 ” 、 “ 脏躁 ” 、 “ 郁证 ” 、 “ 百合病 ” 等范畴。《内经》云: “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 由此不难看出,肾气之盛衰是决定女子生殖的物质基础。肾气盛则天癸至,月经来潮,生殖功能成熟;肾气衰则天癸竭,女子绝经,生殖功能逐渐衰竭。根据中医 “ 肾 ” 之藏精、主生殖、为冲任之本的功能与生殖内分泌的内在联系的特点 [ 15] ,故肾虚为围绝经期综合征致病之本。 遵循中医经典理论,并总结当代各位医家理论及实践研究,笔者提出本病的病因乃以肾虚为主。因肾 阴虚 、肾阳虚,或肾阴阳两虚影响心、肝、脾饿导致多种病理变化。妇人年过 40 阴气自半,七七天癸竭,地道不通之前,肾气渐衰,阴精亏少,阴阳失衡。肾阴虚水不涵木,肝火偏旺,水不制火,心火上炎,心肾不交心肾相交则水火既济,肾阴不足。心火独亢或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心肾阴阳水火失去协调既济则出现一系列症状表现。 2 治疗 —— 滋水涵木,宁心安神 在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过程中,对于各个药物之间的配伍周当得宜.在临证用药上,主要是以滋水涵木、宁心安神为主,再予以临证化裁;并把中医学证候评分与 Kupperman Index 相结合进行疗效评价,使疗效评价更具可信性 [ 16 , 17] 。 临床中以自拟方百合杞蓉饮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收到良好疗效。方中生地滋肾精、壮肾水;枸杞子补精血,兼可制火为君药;百合益气养心,安神定魄;酸枣仁味甘酸性平,其甘可养心血,酸可敛心气使神自宁;远志善开心气而宁心安神,通肾气而强志不忘,有交通心肾之长为臣药;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温而不燥;当归、白芍养肝血;莲子心可清心火,共为佐使药。全方以补肾为主,重交通心肾,兼治肝木,故而有滋肾养肝、养心安神之效。 辨证施药:头晕甚者,加绿萼梅、菊花平肝清头目;心悸、失眠,加合欢皮、灵磁石;潮热盗汗,用玉屏风散,方中党参、防风、白术,或地骨皮、浮小麦养阴清热,敛汗。 3 验案举例 某女, 60 岁余,已婚, 2006 年 8 月 20 日初诊。自诉绝经两年,近半年虚烦不眠,心悸健忘,咽干,腰膝酸软,潮热出汗,手足心热,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性六项检查示: FSH 值升高, E 2 值降低。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肾精匮乏,心肾不交。 处方:生地 15 g,当归 12g ,莲子心 12g ,百合 15g ,酸枣仁 15g ,远志 15g ,白芍 15g ,山药 15g ,丹参 15g ,合欢皮 15g 。 7 剂,水煎服,日 1 剂,早、晚温服。 药后自觉症状稍缓解,但白带色黄。上方加黄柏 15g , 28 剂,水煎,日 1 剂,早、晚温服。 药后诸症明显减轻,仍守上方。每两周复诊细微,调整方子,续用 3 个月,诸症明显缓解。 按语: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化生元阴元阳之气,故肾 “ 藏真阴,寓元阳 ” ,为 “ 水火之宅 ” 。《景岳全书 · 传忠录》云: “ 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六腑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六腑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 病理上他脏阴阳亏损不足,可渐耗肾的精气阴阳,即 “ 久病及肾 ” ;若肾中阴阳亏损又易病及他脏,如心肾不交等。笔者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从 “ 肾 ” 论治,治疗以补肾为主,重在交通心肾,兼治肝木,从而收到了滋肾养肝、养心安神之效,使众多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解除了困扰,提高了生活质量,减轻了心理压力。本案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一个参考,具体的用药和作用机制尚需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得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