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娘说:“我大字都不识一个,我懂什么医理药理啊。关在这里的人都是缺医少药,治不起又想活,怎么办呢,那就只能用点破树叶子、指甲什么的对付对付,胡乱治呗。再说了,老天爷没说只有人参能救命。”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妇瘤科郭铭川
可是罗大娘啊,我也是穷人,但是我也很想活,我也吃不起人参,但是我怎么知道除了人参,还有什么能救命?
老百姓说,看病真的越来越难,看病真的越来越贵!
医生们说,医学真的越来越难,医生真的越来越累!
zf说,我们要提高医疗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不能因病致贫!
大家不会觉得当中有什么矛盾么?
昨天,我转载了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 唐金陵的一篇文章《医学的进步与反思》,令我深有感触。罗大娘几句话折射出问题之根本——医疗服务,其实就是个无底洞,永远没有止境的。人的求生本能,是不受贫困限制的。人在温饱都难以满足的情况下,对健康的需求,就只是活着,还不会想到活多久,活多好的问题。而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贫困和富裕就成了相对的概念,不再有绝对的贫穷,也不再有绝对的富裕。温饱线以上的穷人也有觉得自己还算“富裕”的,而很多家财万贯的人,也有觉得自己“很穷”的。而医疗也是如此,当国家刚刚解决好温饱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让人民活得更久,于是公共卫生得以发展,导致人口大面积死亡的传染病、流行病、慢 性病 得以控制,人均寿命瞬间增加几十年,那时候的医疗改革是成功的,是成效卓著的;而当公共卫生事业告一段落之后,医疗的改进转向临床医学时,这条路逐渐走进了无底洞,人民的健康水平似乎变得越来越难提高,人民的健康需求似乎变得越来越难满足,医疗改革越来越难见成效。中国是如此,欧美等号称“福利好”“医疗好”的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奥巴马不也在为医疗改革的事儿头痛吗?
说健康,我们倡导要实现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那所谓“健康水平”到底是个什么水平?有没有客观标准呢?或者有没有办法制定出一个客观标准呢?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医疗保险政策来界定什么是“基础医疗”,由此为标识线,作为我们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标准,然而,我们设定的这个标准就一定是正确合理的吗?所谓“健康水平”,就是一个永远无法界定的概念。
医学发展的最近一两百年,突破性的进展,都出现在对细菌的认识,对卫生防疫工作、基本药物研究方面的。人类在短时间内,攻克了造成人口大面积死亡,大面积伤残的原因。而依靠的仅仅是一些非常简单、成本低廉而高效的措施,比如,修建卫生厕所、修烟囱、砌枯井、自来水加氯、疫苗、抗生素等。流行病学管那些可以导致群体发病率增加的因素有个名词,叫“疫”,而不喜欢称“病”。而对于单纯的“病”,临床学者多年前就发现,我们能攻克或者掌控的真的太少太少。“有时候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在安慰!”这就是临床医学的真实面,早在100年前,医学专家们就已经总结出这么一个道理。
但是,人类的智慧真的超乎了我们自己的想象。“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人类真擅长践行这句话。在求生的道路上,人类已经越走越远了,当年秦始皇想干的事情,我们从来就没放弃过。肝坏了可以换,肾坏了可以换,心坏了可以换,子宫也能移植了,大脑移植正在筹谋中……网络流行语“你咋不上天呢?”这话是咱们跟上帝学的吧!
医学越来越发达,只要是病,只要你想治,我们都可以采取手段给你治。
而医学其实很落后,我给你的方法很高大上,很贵很尖端,你以为能达到什么样的预期呢?结果真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好!
比如癌症,早期的大部分能治愈,但还有小部分上哪儿去了?晚期的,我们也有各种手段延长生存期,少数也有活很多年的,问题是你属不属于这少部分呢?
比如尿毒症,肾移植可以治疗尿毒症,但是抗排斥也是很烧钱的,并发症也会致命的,移植成功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期,但是也随时暗藏危机。
比如 肺结核 ,说起来不过是个 感染 性疾病,遇到普通的不耐药的还好,遇到耐药菌株又碰巧是个重症,那死人也是分分钟的事儿!
人参可以救命,萝卜也能救命,关键看场景!
有时候人很虚弱,炖碗人参汤,精神了!听起来很神奇,但那时富贵人家的事儿,跟咱没啥关系。如果这人是因为饿久了才虚的,也许萝卜比人参还管用。
我有朋友在卖保险,两年前,朋友吃饭,聊及保险,他说:“你咋就不给自己买一份呢?你这个年龄买很合算,越年轻买,保费越低,保额还高!”
“就我这点能耐,死了权当为社会做贡献,缓解人口压力,国家节省下来的口粮还能救济其他穷人!”他见我如此淡定的眼神,竟无言以对!
追求长寿,追求健康,是需要资本的。每天看朋友圈的鸡汤“什么都是0,只有健康是1,没有了1,再多0都等于0.”“年轻的时候牺牲健康赚钱,然后赚来的钱拿去医院看病。”“再多的钱,也买不来健康!”
看着这些,我就觉得好可笑!你咋不跟非洲难民讲这些呢?我要真有能力追求这些,谁特么不想学秦始皇?
“没有人参,什么能救我的命?”我认为,稀饭、白菜、矿泉水都可以!
“救不了怎么办?”天命所归!死而无憾!
人永远不知道自己期望值的天花板在哪里,更不愿自己主动拉低自己的期望上限。关于这个天花板的问题,其实医生也不清楚,每个人差异太大,谁知道你是哪一种呢。有时候,即使有人知道,若自己不愿意面对,知道的人也未必说。
科学、医学和经济利益的纠缠,是永远扯不清的。靠医生,靠zf,靠任何人为你设定的标准都未必适合你。所谓自知则明,聪明人那是因为他自己聪明,跟别人的聪明没半毛钱关系。
医改的路还很长,如果要给这个长度设个预期,我估计是一万年。所以,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自己给自己找个合适的位置吧!
好了,不说了,我要去刨坑了!
作者:郭铭川,妇产科医生,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郭大夫科普时间”
新浪微博:妇产科小号郭铭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