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阙 ,位居脐中,属任脉,别名 “脐中”“气舍”“环谷”“维会”“气合”等。阙,意为宫门。穴当脐中,胎儿赖此从母体获取营养而具形神,喻为元神之阙门,故而得名。神阙穴最早可追溯于《素问·气穴论篇》,曰“齐一穴”,而神阙穴名则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脐中,神阙穴也,一名气舍”。神阙穴的主要运用方法是灸脐法、熨脐法、药物敷贴脐法、摩脐法等,而常常将针刺疗法作为禁忌,如《针灸甲乙经》曰:“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溃矢出者,死不治”。而灸脐法常常作为最常用的方法,包括悬起灸、隔物灸、蒸脐法、熨灸、日光灸、天灸等,如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 霍乱 诸急方》中论道:“以盐纳脐中,灸百壮,治 霍乱 卒死”、“治 霍乱 诸急,以盐纳脐上,灸二七壮”等。 绵阳市中医院妇产科谢秀超
神阙穴通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通
奇经八脉其中有四条经脉直接联系脐部,一为任脉;二为督脉,《素问 ·骨空论》:“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三为带脉,《经络学》载带脉“横绕腰腹周围,前平脐,后平十四椎。”四为冲脉,《素问·骨空论》曰“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诸阴,神阙穴可通过任脉与全身阴经相通;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神阙穴可通过督脉与全身阳经相联通;带脉能约束诸经,足阴阳经脉皆受带脉约束,这就进一步加强了神阙与足阴阳经脉的联系;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及“五脏六腑之海”,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神阙穴可通过冲脉加强与十二经脉及五脏六腑联系,为神阙穴调节全身气血提供理论基础。
神阙穴与五脏及其经脉相通
神阙穴可通过奇经八脉与五脏及其经脉相通,如《灵枢 ·经别》曰:“足少阴之正……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带脉通过脐部环腰,加强了神阙穴与肾的联系;也可通过经脉循行路径加强联系,如《灵枢·经筋》载“手少阴之筋……下系与脐。”“足太阴之筋……上腹结于脐。”《素问·骨空论》:“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指出心经、脾经与神阙穴相联系;亦可经营气的循行路径相通,《灵枢·营气》:“故气从太阴出……与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神阙穴与六腑及其经脉相通
神阙穴既然与五脏相通,那么根据表里脏腑之间的络属关系,自然与六腑也相通。此外,神阙穴与六腑及其经脉可通过经脉循行路径相通,如《灵枢 ·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下挟脐。”或通过奇经八脉相联系,如神阙穴可通过任、督、带脉与胆相联系,因任脉与足少阳经相会于阴交,督脉会足少阳于大椎,带脉会足少阳于带脉、五枢、维道,且胆经足临泣穴通于带脉;而足少阴经别“别走太阳而合……出属带脉”,故足太阳膀胱经通过带脉与神阙穴相通。或根据所在解剖位置相通,如神阙穴的深部直接与大肠联接,《灵枢·肠胃》曰:“小肠后附脊,左环迥周迭积,其注于迥肠者,外附于脐上。”《难经·六十六难》载:“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阐明了神阙穴与三焦相联系。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是中医传统养生的基本指导思想,而灸神阙穴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老百姓的保健养生的要穴,其机理既有神阙穴的作用,也与艾灸密切相关。
灸神阙穴对衰老代谢
灸神阙穴对消化系统
灸神阙穴对 妇科疾病
灸神阙穴抗癌机制及免疫
灸神阙穴抗癌机制及免疫
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