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朋飞 许昌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男科,许昌市华佗路30号,461000
[ 摘 要] 目的 观察自拟通络清解方治疗慢性 前列腺炎 湿热瘀阻型的疗效。 方法 将诊断为慢性 前列腺炎 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60例、中药组60例,疗程4周,观察治疗4周前后患者中医证候、EPSRt、NIH-CPSI评分等指标情况,评定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中药组中医症状积分、前列腺液卵磷脂小体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通络清解方治疗慢性 前列腺炎 湿热瘀阻型可明显减少 前列腺炎 性刺激、明显改善前列腺腺体通畅、缓解患者的症状。 许昌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陈朋飞
慢性 前列腺炎 (Chronic Prostatitis,CP)是青壮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慢性 前列腺炎 发病率不断攀升。临床调查表明,50岁以下男性慢性 前列腺炎 总发病率为25%~30% [1 ,2 ]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在各城市、地区的常见流行病学调查中, 前列腺炎 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在青壮年 男性常见病 中处于首位,是严重影响青年男性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依据中医辨证原则,结合CP发病特点,综合各种病理因素,自2010年2月~2010年12月。我们运用自拟通络清解方治疗慢性 前列腺炎 湿热瘀阻型,效果显著,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例病人均系许昌市中心医院泌尿男科门诊患者,经询问病史、两杯法、EPSRt等检查确诊为慢性 前列腺炎 ,符合中医湿热瘀阻证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与中药组各60例。
1.1.1 年龄(岁)情况比较
在112例患者中,中药组年龄最小18岁,最大49岁,平均33.5±8.2岁;西药组年龄最小20岁,最大47岁,平均34.7±7.9岁。经独立样本的 t 检验, P >0.05,中药组和西药组在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1.2 病程情况比较
在112例患者中,中药组病程最长3个月~12年,平均4.6±2.1年;西药组病程最长6个月~12年,平均4.8±2.0年。经独立样本的 t 检验, P >0.05,中药组和西药组在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吴阶平泌尿外科学(2004年版)》 [3] 和《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中国泌尿外科慢性 前列腺炎 诊疗指南(2007年版)》 [4] 制订。
1.2.2中医辨证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治疗慢性 前列腺炎 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5] 制定湿热瘀阻辨证标准。主症:①尿频,尿急,②阴囊潮湿,③舌红苔黄腻,④舌红或紫暗或有瘀点,脉滑数或涩。次症:①尿道灼热,尿痛,②小腹、睾丸或腰骶部疼痛。主症①、③、⑤加次症①,或加次症②;或主症①、④、⑤加次症①,或加次症②。即可诊断为该证型。评分标准:主症每项无为0分,轻为1分,中为2分,重为3分,此症每项无为0分,有为1分,积分≤10分为轻度,11-18分为中度,>18分为重度。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西医 前列腺炎 II、III型诊断标准;(2) 年龄在18~49岁之间;(3) 中医湿热瘀阻辨证标准;(4) 病程>3个月。
1.4 排除标准
(1)年龄在18岁以下,50(含50岁)岁以上的男性;(2)合并严重神经官能症、尿道狭窄、前列腺肿瘤者;(3)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4)合并严重心血管、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5)中医辨证不属于湿热瘀阻证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中药组:
湿热瘀阻型采用通络清解方(自拟方)治疗,药物有萆薢20g、败酱草30g、车前子(包)30g、丹参20g、赤芍20g、水蛭3g、荔枝核10g、乳香6g、没药6g。
2.1.2 西药组:Ⅱ、ⅢA型选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利复星)(北京双鹤药业有限公司出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80067)0.2g,每日2次,口服,和盐酸特拉唑嗪片(马沙尼)(北京赛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出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70081)2mg,每晚1次,口服;ⅢB型选盐酸特拉唑嗪片2mg,每晚1次,口服。
注: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允许采用以下治疗措施和注意事项:(1)排尿训练;(2)腹部及会阴部按摩或配合前列腺按摩或磁热疗等物理治疗;(3)忌辛辣厚腻饮食。
2.2 疗程
西药组与中药组均治疗4w。记录治疗前后相关结果。
2.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发布)“中药新药治疗慢性 前列腺炎 症临床指导原则”中的疗效评价标准 [5] ,并根据具体观察指标有所变化。临床痊愈:症状消失,EPS检查连续2次以上正常,肛诊压痛消失,质地正常或接近正常,B超检查大致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EPS检查连续2次以上WBC值较前减少1∕2或<15个∕HP,触诊压痛及质地均有改善,B超检查有所改善。有效:症状减轻,EPS检查较前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及EPS检查均无改善或加重。
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 软件对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 χ 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
3 结 果
本研究共纳入病例120例,最后符合方案的112例,中药组57例,西药组55例。不合格和剔除病例8例(见表1),剔除病例比例为6.7%,能满足病例对照研究中的质量控制要求。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 别 | n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中药组 | 57 | 15 | 21 | 17 | 4 | 92.98 ﹡ |
西药组 | 55 | 12 | 17 | 10 | 6 | 70.91 |
3.2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表2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组 别 | n | 治疗前 | 治疗后 |
中药组 | 57 | 17.32±6.34 | 4.35±2.12 △ ﹡ |
西药组 | 55 | 17.42±6.46 | 6.45±2.23 △ |
注:与本组治疗前后比较 △ P <0.05;与西药组比较 ﹡ P <0.05。
3.3前列腺液评分比较
表3前列腺液评分比较( )
组 别 | n | 治疗前 | 治疗后 |
中药组 | 57 | 7.27±2.34 | 15.52±2.32 △ ﹡ |
西药组 | 55 | 7.72±2.56 | 13.45±2.21 △ |
注:与本组治疗前后比较, △ P <0.05 ;与西药组比较, ﹡ P <0.05 。
3.4 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表 4 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例)
主要症状 | 中药组(n=57) |
| 西药组(n=55) | P | ||||
疗前例数 | 疗后例数 | 改善率(%) |
| 疗前例数 | 疗后例数 | 改善率(%) | ||
尿频尿急 | 48 | 12 | 75.00 |
| 43 | 13 | 69.77 | >0.05 |
尿不净 | 45 | 13 | 71.11 |
| 39 | 12 | 69.23 | >0.05 |
会阴或小腹 坠胀、疼痛 | 37 | 8 | 78.38 |
| 32 | 21 | 34.38 | <0.05 |
尿道滴白 | 24 | 7 | 70.83 |
| 26 | 8 | 69.23 | >0.05 |
腰膝酸软 | 32 | 6 | 81.25 |
| 27 | 13 | 51.85 | <0.05 |
阴囊潮湿 | 47 | 11 | 76.60 |
| 44 | 27 | 38.64 | <0.05 |
尿道灼热 | 21 | 5 | 76.19 |
| 19 | 5 | 73.68 | >0.05 |
3.5 NIH-CPSI 评分改善情况比较
表5 NIH-CPSI评分改善情况比较( )
组 别 | n | NIH-CPSI |
| 生活质量积分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中药组 | 57 | 25.43±6.45 | 10.37±5.41 △ ﹡ |
| 8.46±2.32 | 2.57±1.78 △ ﹡ |
西药组 | 55 | 25.23±6.57 | 13.45±5.76 △ |
| 8.53±2.37 | 4.34±1.65 △ |
注:与本组治疗前后比较, △ P <0.05;与西药组比较, ﹡ P <0.05。
3.6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中药组有2例服药过程中出现恶心症状,西药组有3例服药过程中出现恶心症状,均嘱其饭后服药后缓解。两组药物对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
4 讨 论
中医古籍并无“慢性 前列腺炎 ”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归属中医“精浊”、“淋证”、“白浊”、“白淫”等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入房太甚,宗筋驰纵,发为筋痿及白淫”的记载。对于慢性 前列腺炎 的病机,现代医家多认为CP病理本质是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体现在脾肾两脏,标实主要体现在湿热下注,气滞血瘀,湿热下注。而本病多发生于青年人,易过食辛辣厚味,湿热瘀积,进而发展为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痰、湿、瘀、虚相互影响,导致局部肿胀,发炎。符合病机脾肾亏虚,痰、瘀、虚相互胶结,病性为本虚标实。再加上湿邪有着独特的致病特点,易趋下焦阴位,氤氲粘滞,缠绵隐匿,且易挟邪浊、热毒等潜伏体内,混处血络之中,伤及脏腑阴阳。因而致使湿热浊毒成为慢性 前列腺炎 的重要致病因素,又是重要的病理产物,更加重病情的反复性;青壮年肝气盛,致使肝阴不足,疏泄失常,久致气血不畅,气滞血瘀,致使前列腺阴血瘀结而发炎。此外,房劳过度,造成前列腺过度充血;或长期骑车、久坐,压迫前列腺部而造成血液循环不畅,进而致血瘀。湿热瘀阻于精室,遂致“精浊”。
依据前列腺解剖位置特殊,前列腺导管呈直角或斜角进入尿道,不利于前列腺液引流,容易导致前列腺液瘀积;符合中医的瘀阻证表现。本方在依据前列腺发病特点,在辨证辨病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多年在临床中的经验,以清热利湿化瘀为原则,进而组合渊化而成的方剂。该方以丹参、萆薢化瘀通络利湿共为君药;赤芍活血祛瘀,败酱草清热利湿共为臣药;水蛭活血,车前子、荔枝核清热理气化湿通淋而共为佐药;乳香、没药对药加强化瘀通络之效为使药。以萆薢、败酱草、车前子利湿化浊,丹参味苦性寒专活血化瘀,是治一切血瘀之良药;选择水蛭虫类活血药,以其为血肉有情之品,活血通络作用较强,其破瘀之功强而不伤血,散结之力胜而不耗气,是消癥通淋之良药,因本病为慢 性病 ,败精痰瘀凝结下焦,造成窍道阻塞,用虫类活血药,取其性行散,善于走窜且能穿透前列腺包膜而直达病所,再以三棱、文术对药加强化瘀之功;荔枝核理气通络,利于湿热瘀之邪下利通畅。共奏清热利湿,通络化瘀之功效。
参考文献:
[1] 顾方六.现代前列腺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521-593.
[2] 程鸿鸣,李响,蒋献,等.慢性 前列腺炎 综合征的新认识[J].四川医学, 2002,23(10):1087-1090.
[3] 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79-586.
[4] 那彦群.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19-225.
[5] 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16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