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囊炎常与 前列腺炎 同时发生,多由于逆行感染所致。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大肠杆菌, 衣原体、支原体也常引起。 分为急性和慢性精囊炎两类。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性学科梁世坤
病因
精囊炎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三种:
1.上行感染
即细菌 、衣原体、支原体等 经尿道,射精管上行蔓延至精囊所致。
2.淋巴感染
即泌尿生殖道或肠道的炎症等通过,淋巴途径使精囊受感染。
3.血行感染
即身体其他部位,某一感染病灶的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至精囊处,由于精囊在解剖上有许多黏膜皱襞及曲折,因此分泌物易淤积,导致引流不畅,如果急性期炎症未彻底控制,则易于转为慢性精囊炎。
临床表现
精囊炎是男性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以血精为主要临床表现,但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个体差异大,临床表现不尽相同。
1.疼痛
急性者可见下腹疼痛,并牵涉到会阴和两侧腹股沟。慢性者则可出现耻骨上区隐痛,并伴会阴部不适。疼痛症状在射精时明显加剧。
2.尿频、尿急、尿痛
急性者尿急、尿痛症状明显,并可见排尿困难。慢性者以尿频、尿急,并伴排尿不适、有灼热感为明显。
3.血精
表现为射精时排出血精,精液呈粉红色或红色或带血块。急性者血精现象更明显。
4.其他症状
可有发热、恶寒、寒战,此为急性精囊炎所见的全身症状。血尿,也是急性精囊炎的表现之一。而射精疼痛,性欲低下、遗精、早泄为慢性者所见。
检查
1.精液常规检查
大量红细胞、白细胞精液培养可发现致病病原体典型症状。射精时排出血精,精液呈粉红色、红色或带有血块,可伴有性欲减退、遗精、早泄或射精疼痛,在射精的瞬间最为明显。慢性精囊炎时可持续较长时间;而急性精囊炎时如邻近的器官伴发感染,可引起腹痛。
2.细菌培养; 衣原体、支原体检查等致病菌的检查。
3.经直肠精囊超声波检查。
4. 必要时精囊造影、 CT和磁共振(MRI)扫描
精道造影术多在全麻或阴囊探查时进行,虽成功率高,但对输精管损伤大,不能反复使用,有造成不育的可能,故难以广泛应用。
5.辅助检查
精液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精液细菌培养为阳性。血常规检查,急性者可见血中白细胞数明显增加。精囊炎患者做肛门指诊时可触及肿大的精囊,并伴有触痛。也可在下腹部、会阴部及耻骨上区轻度压痛。
诊断
根据急性 前列腺炎 患者的症状,有血精史;直肠检查时精囊肿大,有波动和压痛;精液常规检查可见多量红细胞;精液细胞学检查以排除肿瘤及结核;精囊造影便可明确诊断。
治疗
精囊并不是贮存精液的器官,而是男性生殖器的附属腺体。为一对长椭圆形的囊状器官。位于膀胱底的后方,输精管壶腹的外侧。形状为上宽下窄,前后稍扁,表面凹凸不平,上端游离,较膨大为精囊底,下端细直,为其排泄管。因为精囊的结构特点,发生炎症后,引流不畅,细菌侵入后易祸根常留,很难彻底治愈。为了防止精囊炎迁延不愈,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精囊炎,都应彻底治疗。
(1)选用恰当的抗生素: 急性精囊炎应治疗到症状完全消失后,再继续用药1~2周;慢性精囊炎则需继续用药4周以上,以巩固疗效。
(2)局部治疗。
(3) 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
(4) 避免过多房事, 以减少性器官充血程度。慢性精囊炎的患者可定期(每周1~2次)作精囊前列腺按摩。一为增进前列腺及精囊血运,二为促进炎性物质排出。
(5) 生活规律化, 劳逸结合,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6)心理治疗 。
以下可能是病友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
-
精囊炎一般去看哪个科?
男性科或泌尿外科。
精囊炎需要住院吗?
一般无需住院,在门诊治疗即可。急性精囊炎可能需要静脉输液,慢性精囊炎口服药物即可。
精囊炎治疗结束后需要复查吗?
如果是一般的急性精囊炎,治疗疗程结束后需要回医院复查一次,明确是否已完全治愈,以防转变为慢性精囊炎,增加以后的治疗难度。明确治愈后可不再复查,有不适症状时再随时就诊。 如果是 性病 引起的急性精囊炎,治疗疗程结束后也需要回医院复查,明确 性病 是否已完全治愈。 慢性精囊炎如果治疗后血精消失,一般也建议回医院复诊复查;也可以不用回医院复查;如果仍有血精,就需要尽早回医院继续治疗。
精囊炎治疗期间,有什么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要多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2)忌烟酒和辛辣食物; (3)发病期间不要过性生活; (4)避免久坐; (5)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使用通便药物; (6)可以温水坐浴。
精囊炎可以被完全治好吗?容易复发吗?
可以完全治好,部分患者可能会复发。
得过精囊炎的人在生活上要注意什么?
(1)养成良好的作息、饮食习惯,适当多喝水。 (2)改变久坐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适当运动。 (3)性生活要注意卫生,必要时使用安全套。 (4)避免纵欲过度,性生活次数因人而异,以第二天不感觉疲累为宜。 (5)勤换内裤,注意个人卫生。
精囊炎会不会影响生育?
慢性精囊炎会引起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不育。
——参考文献:中国 男科疾病 诊断治疗指南与专家共识(2016版),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