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医”传人孔嗣伯专家访问侧笔 (原创)

2015-07-23 15:26 发布

师出名门承家技,誉满京华两代情

——“四大名医”传人孔嗣伯专家访问侧笔

通讯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马小丽

(孔嗣伯 男 主任医师1933年5月出生于北京,中国近代“四大名医”孔伯华三子。1948年始随父学医,临诊左右,并先后从师于萧龙友、杜文甫、汪逢春、陈慎吾等诸名家。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工作五十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精通中医内、妇、儿科,擅长于温热病、心 脑血管病 、肿瘤等疑难杂病,并在中医药美容养生方面有独到见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马小丽

孔嗣伯教授历任北京同仁医院主任医师,同仁医院首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二、三、四届专家顾问,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曾赴法国、日本、比利时、德国、奥地利、捷克等国讲学,早于五、六十年代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并多次获奖。) 

2009年6月随着北京电视台的记者,我和支楠主任踏上前去探望孔嗣伯专家的路上,虽然作为他的医疗助理近年来我经常能和他见面,但工作之余,孔老基本已处于半隐居状态,就是我们也很少去家中拜访他,所以能跟随北京电视台前去采访,我也很高兴。顶着父亲孔伯华“四大名医”的光环,孔老为人却一直低调,这么多年来极少接受采访,这次的破例,实属破天荒,我想,这与时下国学复兴的背景不无关系,也许孔大夫看到了希望,认为时逢盛世,传统振兴,愿意将他父子两代京城行医的经历与有识之士分享,所以才同意接受采访吧。在车上,年轻的主持人对孔老充满传奇的遐想,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两句诗词却突然涌上我的心头。

和摄影记者一起挤进狭小的电梯,漂亮的主持人忍不住发问:“孔老怎么会住这儿?”,一片寂静,背后是不言而喻的疑问:一位这么有名的医生,一位名医世家之后,怎么会住在这么拥挤的住宅楼里?我打破了沉默,“他毕竟是一个中医大夫而不是商人, 所以没有住在别墅群里,而是住在居民楼里”,大家晒然。走进孔老家里,他已经精神矍铄地在客厅等待我们,经过简单的寒暄后,进入正式的采访,看着主持人拿着采访提纲,中规中矩地开始提问,我们的思路也随着孔老回到过去。

关于孔伯华的往事

关于孔伯华官方的记载是这样的:孔伯华,字繁棣,号伯华,别号不龟手庐主人。生于1884年,卒于1955年,享年七十一岁,精于文史,尤善歧黃,乃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因善用石膏著称,时人誉之“石膏孔”……在我看来,这些客观的记载简单而冰冷,难以表述后面承载的丰富历史和那个精彩绝伦的人物,而在孔老的叙述中,那段历史和真实的伯华老人慢慢出现在我们面前。伯华老人一生中至少与中国近代史上三个重要事件有关,这三件事都与中医关系密切:一、廊坊防疫。1918年廊坊一带流行瘟疫,病情凶险,逼近京城,孔伯华与杨浩如等率医疗队前往防治,控制了疫情,成绩卓著,事后诸位同仁总结防疫工作疗效,分别编写了《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一书十卷,刊行于世,成为中医防治传染病的重要著作。二、与“费止中医论者”的斗争。1929年汪精卫担任国民党行政院院长时,国民党政府通过了“取缔中医”的决议,引起全社会的公愤,全国中医药代表齐聚上海,孔伯华先生作为当时华北中医界的代表,被推选为临时大会主席,率领全团前往南京请愿,据理力争,最终要求政府取消这次决议;三、自费办学。1930年孔伯华返回北京后,深感中医兴亡当务之急是人才教育,于是联合中医界同仁成立北平国医学院,萧龙友为董事长,孔伯华任院长,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建国之后北京中医学院的建立,吸取了大量北平国医学院办学的经验。

正是因为在医术上精益求精,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伯华老人才得到京城百姓的认可,名列“四大名医”,孔老认为这项称号比父亲任何其他的荣誉都要珍贵,因为这是老百姓的褒奖。在他看来,父亲作为孔子第74代孙,家学渊源,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为天下先”,从临床疗效出发,为“石膏”鸣不平,将石膏这味“虎狼药”广泛用在内外妇儿诸科,甚至妇女妊娠期间,收到较好疗效,确立了石膏的新用法,被京城医患誉为“石膏孔”;在面对废止中医论者的挑衅时,他没有置身事外,敢于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待中医这个行业,作为知名医生,他没有独善其身、狭隘保守,而是积极开展民间办学,努力培养后继人才,体现出大家风范,正是这样的创新、勇气和人品,折服了患者和医界同道。在孔老的记忆中,父亲并不具备“财商”,他性格慷慨好施,因为同情怜悯病人,虽然是京城名医,但却经常无偿给穷人看病,垫钱给穷人买药,孔家门诊甚至常年给早起 挂号 的病人无偿提供早点,自费办学后,学校开支很大,伯华老人常以个人诊费挪补办学开支,并对跟随侍诊的学生无偿提供食宿,虽然他常年门诊,门庭若市,却常常入不敷出,每到逢年过节,家里甚至要四处借贷,他又要求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先向自家人伸手,所以孔家经常出现老先生向仆人、车夫、厨娘借钱的戏剧性场面,而同仁堂、瑞蚨祥等老字号也都常是他们家的债主,甚至一到年关,人家就会上门来询问是否要借贷….. 一年又一年, 在那个“城头变换大王旗”的乱世,伯华老人靠自己的医术独立支撑起一大家子,一大摊事,实践着自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者梦想,最终积劳成疾,在一次出诊归来 ,一病不起,最后卒于北京,享年71周岁,先生临终医嘱:“儿孙弟子,凡从我学业者,以后要各尽全力,为人民很好服务,以承我未尽之志”……

就这样,自学成才、悬壶济世、民间办学,孔伯华先生从青年时征召到京城行医,到最后七十一岁卒于北京,最终落得“两袖清风,家无恒产”,真正的把一生的医术和财富献给了北京人民。

父亲的影响

如今,回忆起父亲孔老仍然是尊崇备至,照他的话说“老人家很了不起”,父亲对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不论是自小的国学教育,还是走入临床后的耳提面命,很多教导让他终生受益,譬如他提到伯华老人教导学生要“兼收并蓄、博采众方”,提出为医如果落于狭隘的门户之见,则不能吸收别家所长。孔老说,父亲自己就读过大量的医书,很善于学习,石膏的使用就是在《 伤寒 论》、《医学衷中参西录》和日本《黄汉医学》的使用基础上,不断学习摸索出来的,只是后来伯华老人在临床使用中疗效突出,渐入佳境,才被京城医患誉为“石膏孔”。这种包容的态度,使得孔老对中医界历来不断的学派纷争,很少介入,始终保持一种“少一些争议,多做些学问”的态度,对所谓“经方派”和“时方派”,“ 伤寒 ”和“温病”的区分,也是强调学术发展,学派应运而生,不强调学科分割,他认为时代是发展的,中药的品种范围在扩大,在用药上有很大余地,那么就不应该在学派上再做人为限制。

孔老的人生道路也是父亲替他选定的,当年伯华老人 “勒令”他从国中退学,延请专家在家中给他进行私塾制教育, “当年我本来一心想留洋呢”,孔老说,那时侯,出国留洋是多少年轻人的梦想,而他只能随父侍诊,开始中医的启蒙,此后,父亲猝然病势,家道中落,家中的闲杂人不得不全部遣散,他也必须自食其力,开始行医。这一干就是五十年,不管世事如何风云流转,他始终遵照父亲的安排,苛受为医的本份,默默地工作在临床一线,不论是服务于市井百姓,还是服务于潮流新贵,不管父亲这顶帽子带给他的是灾祸还是荣耀,他都默默承受,而北京老百姓也如当年接受他的父亲一样,接受了他,信赖了他。这也就是我初见孔老的印象:很受患者拥戴,却很自谦低调,似乎很普通,但又绝不同,是言谈中偶尔显露的渊博谈吐,或是举手投足特别与人不同的礼数,或者是临证举重若轻却绝不张扬的从容气度…..总之,平凡的外表下透露出丰富的内涵,让人不由心存猜想。而此刻,面对主持人反复追问的“当年(对父亲的强制安排)是否叛逆”,“如今是否(为走上中医道路)后悔”,孔老似乎无从回答,在传统家庭中,子女的服从是第一位的,似乎以上假设都没有前提,而现在回顾自己的一生,孔老认为父亲的选择是正确的。我想,以孔老聪颖的天资和良好的家学背景,从医无疑是得天独厚的,否则伯华老人的仁心仁术,岂不缺了一位传人,北京城不又少了一位好大夫吗?但孔老却在经历大半生坎坷磨砺后,深感“医者仁术”的职业魅力,认为当年站在父亲的角度上对他做出了最好的选择,让他能够在风云变换中得善其身、自食其力。最后,在我们追问下,他谈了对中医的展望,他说,对未来他看到希望越来越大,对未来中医的发展,他认为:“中医好,西医好,合起来更好,合起来也最难…..” 

采访结束了,走出孔老的家门,已是傍晚,我眼里的孔大夫与平时眼中的不太一样,除了一样的学识渊博,一样的和善可亲,我感到,有很多很深的东西,我要慢慢去体会,也许用一生,但卒然间涨满心头的,是孔氏家传的仁心仁术,是他们父子两代对京华百姓的绵绵真情……

2009.7马 于北京

上一篇: “四大名医”孔伯华先生学术经验介绍 (原创)

下一篇: 美东中医掠影 (原创)

医生其他文章

好孕帮医疗服务咨询

13121369230

为保护你的信息,对话将会加密,敬请放心垂询!

好孕帮助您更快好孕!

医学服务
13121369230

入群免费观看

二维码1
添加微信号,拉你进群 微信号:xiaoguwentangtang
下载二维码
引导图

预约专家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预约成功会及时通知您

郑重承诺,信息保密

预约成功

好孕帮顾问会及时与您确认专家预约时间,请保持手机畅通

*提交后,将会有专业医助与你联系,请留意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