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之中医问答(一) (原创)

2013-10-10 23:00 发布

中医在防治 糖尿病 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

    中医经典中有关 糖尿病 症状的系统描述可以说在世界上是最早的,特别是有关 糖尿病 患者小便有甜味的记载,比起西方学者发现这一现象要早得多。在西汉时期,中医典籍中就出现了有关 糖尿病 治疗的病案记录,如西汉淳于意的诊藉中,载有“肺消瘅”的诊治情况,这是关于 糖尿病 的最早医案。 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杨强

    中医对 糖尿病 的病因和诱发因素有较全面的认识,在1000多年前就指出过食肥甘厚味、形体 肥胖 、情志失调、五脏虚损等因素与 糖尿病 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更为可贵的是,中医很早就认识到运动疗法是防治 糖尿病 综合疗法中重要的一环。公元七世纪,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就指出 糖尿病 人应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提倡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锻炼方式――导引,在导引锻炼后,“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这较之西方倡导 糖尿病 者进行体育锻炼要早1000余年。  

为什么中医称 糖尿病 为“ 消渴症 ”?

    关于 糖尿病 及其症状的记载,最早是见于中国、埃及、希腊、印度等文明起源较早的古国。早在3000年前的殷朝甲骨文中,就有“尿病”的记载,这很可能是类似 糖尿病 症状的描述。中医把 糖尿病 叫做消渴,又称渴病或消瘅。《说文解字病疏下》解释说:“消,欲饮也。”故消渴这一病名突出了 糖尿病 患者多饮这一症状。至隋代甄立言在《古今录验方》中给消渴下了更确切的定义:“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甄立言所在的年代大约是1400年以前,他对消渴病患者尿糖排量增高,尿有甜味已有明确的认识,这比起英国人Thomas  Willis于1675年发现 糖尿病 人的尿“甜如蜜”约早出1000年。  

中医如何认识 糖尿病 的病因病机?

    中医称 糖尿病 为消渴,认为其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胃、肾三脏。

    中医认为 糖尿病 患者往往有先天禀赋的不足,导致五脏虚弱,这与现代医学认为 糖尿病 具有遗传倾向的观点是一致的。在后天因素中,精神刺激,情志失调,过食肥甘,形体 肥胖 ,这些都与消渴病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此外,在中国古代,一些帝王追求长生不老,为了获取所谓的“仙丹”,热衷于炼丹术,而用于炼丹的原料都是一些矿物类药物。服用这些丹药后常引起燥热内生,阴津耗竭而发生消渴。今天我们已认识到,不少化学物质可以损害胰岛细胞的功能,如四氧嘧啶、链脲菌素、吡甲硝苯脲,以及某些药物如口服类固醇避孕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都可以导致 糖尿病 的发生。

    中医对产生消渴病的病机有详尽的分析,了解发病的病机,对于确立消渴的防治原则有指导意义。

    消渴是由肺、胃、肾三脏热灼阴亏,水谷转输失常所致的疾病。在病变早期,主要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为本虚标实之证。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脏腑在肺、脾、肾三脏之中可各有偏重,互相影响。上焦肺燥阴虚,津液失于输布,则胃失濡润,肾乏资助;中焦胃热炽盛,灼伤津液,则上耗肺津,下耗肾阴;下焦肾阴不足,上炎肺胃,致使肺燥、胃热、肾虚三焦同病。津亏和燥热也互相影响,阴津愈亏,燥热愈盛;燥热为害,耗津更甚,使阴虚愈烈。

    到病变中期,病程迁延,燥热伤阴耗气。气阴两伤,脉络瘀阻,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痰浊瘀血内生,致使脏腑失去气血的濡养而出现诸多并发症。

    病变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俱虚。人之阴阳,互生互根,消渴之初,阴虚为本,但病程日久,或治疗不当,都会导致阳气虚损,最终出现阴阳俱虚。

上一篇: 重症肌无力治效录 (原创)

下一篇: 老人流涎不用怕,中医治疗效果好 (原创)

医生其他文章

好孕帮医疗服务咨询

13121369230

为保护你的信息,对话将会加密,敬请放心垂询!

好孕帮助您更快好孕!

医学服务
13121369230

入群免费观看

二维码1
添加微信号,拉你进群 微信号:xiaoguwentangtang
下载二维码
引导图

预约专家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预约成功会及时通知您

郑重承诺,信息保密

预约成功

好孕帮顾问会及时与您确认专家预约时间,请保持手机畅通

*提交后,将会有专业医助与你联系,请留意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