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这时候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帮孩子交些好朋友。学会分享。如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或叫到家里一起吃。礼尚往来,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孩子会慢慢学会尊重别人。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常想跟小伙伴一起玩。
原因2:打可能是排除的意思,是我不要的表达。
某天孩子拿个小碗,想用土来做饭。但是其他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倒水,他不想这样,于是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他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孩子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
这时候家长要加强孩子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我不喜欢你往碗里放水,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如果明白了。要做到很好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轻打屁股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或许在模仿
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幼儿园总这么说,所以我也要家园一致)。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被爱的担忧)。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就需要认真改正。
如果孩子哭闹不止
“哇……哇……”“好啦,好啦,别哭了。”“哇……哇……”“叫你别哭了,有什么可哭的,你说呀!亏你还是个男孩子呢。”“哇……哇……” 母亲拚命想办法不让孩子哭,可是孩子却越哭越起劲。母亲认为,首先应该使孩子停止哭,一切问题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说。可越这样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其实,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把着眼点放在这一方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比如,有时是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时因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觉到痛或热而哭泣。特别是爱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让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赖心理所致。此外,爱哭的孩子都是胆怯的孩子,当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不和他玩,不适应朋友关系或集体生活时,就会哭起来。
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忘记爱哭的孩子,多半是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仅仅劝他停止哭泣的行为,而不解决他内心的感情问题,是止不住哭的。
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只说:“别哭了。”而首先应该关心的是了解他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然后,对孩子的悲伤心情或气愤心情,总之是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也就是说,把孩子的感情反馈过去。切记莫用大道理去批评,而无视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畅了,其结果,不仅停止了哭泣,而且爱哭的毛病也会逐渐得到克服。
如果孩子重复看动画片
有些孩子在看动画片、图画书时,特别喜欢重复。即对看过的动画片和图画书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对新的、未看过的反而不太感兴趣。